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3.高峰(1)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各地商人往来频繁,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2)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3)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4.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至唐代(1)城市格局:县治以上城市设市作为交易场所,并与民居隔开。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坊市制。(2)政府控制: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3)城市职能: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2.宋代(1)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出现街市、夜市和晓市。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出现草市。(2)官府不再直接监控商业活动。(3)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空前繁荣。3.唐宋时期港口城市的发展: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4.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三、“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4)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但统治者经常对商人进行盘剥。这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讨论交流1]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提示: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讨论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提示: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1.西周时期,商业被官府所控制。(√)2.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3.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主题一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材料一: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宋代的“市”:“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中国商业简史》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都长安与北宋都城东京城市布局各有何特点。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时期在商业经营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长安:布局整齐,坊与市界限分明。东京:“市”的范围扩大了,坊、市界限不复存在。2.变化:唐朝需按时开市、闭市,而宋代打破了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实质性问题: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3.特点: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原因: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镇人口增加迅速。古代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