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中国的变化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中国的变化二.学习目标:1、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4、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5、了解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6、以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三.重难点解析: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难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四.具体过程(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渐形成,它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方面:(1)五个经济特区①时间和地点: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②开设原因: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设特区,主要是发挥它们的两大地域优势,一是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二是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2)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国家又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遍布我国的沿海地区。1985年后,又先后决定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历史长廊】沿海经济开放区为了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来华投资环境,1984年4月,中央决定把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对外开放城市,把海南岛作为对外开放区。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由四个经济特区扩大形成为南北全线的战略布局。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三个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从而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1988年4月,中央决定进一步扩大我国沿海开放区的范围,共140个市、县,其中包括杭州、南京、沈阳三个省会城市。至此,我国沿海开放地带显著扩大,市、县增加到288个,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6亿。这些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连同特区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使我国东南部沿海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县—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3)开放浦东与内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①内地大批开发区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形式更加灵活。②开放浦东: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对外开放的格局: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深化·拓展】(1)14个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有哪些发展的有利条件?提示:这些城市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它们还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经济特区的作用作用:这些特区二十多年来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如深圳特区,已由开放前的小渔村发展成综合水平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的重要城市。【思考·提示】[史料点拨]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我国设置的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它的特殊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而不是政治上,即不同于内地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