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色彩教学实践有感楚村中学—王志强摘要:初中预备年级学生的绘画作品逐渐从“幻想世界”步入“写实世界”,而绘画技能的脱节令学生的情感无法得到很好地表达,绘画中不可或缺的色彩恰能引起人奇特的想象,进而触动情感。本文通过对初中预备年级学生在色彩课中表现的观察,了解学生的色彩想象力及绘画表达能力的现状,找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并尝试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和改善色彩课程对学生绘画中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保护。关键词:色彩;想象;情感。正文:在进行色彩教学时,我看到初中预备年级同学的绘画作品,出现明显的单一和重复,大部分同学选择临摹或者草草涂色来完成,作品缺乏创造力和感染力,究其缘由,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头脑中具备了对物体色彩的概念认识,他们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情感丰富,不像低年级那样充满幻想,但由于绘画技能的孱弱,无法用写实的方式进行创作,因此老是觉得自己怎么画都不像,心中所想又无处下笔,处在想画又画不好,内心的情感无法应用绘画表达出来的痛苦阶段。如何让同学们的所思所感通过画面和色彩运用得以直观地体现?如何引导同学们从“幻想世界”步入“写实世界”,弥补绘画技能的脱节进而触动情感的表达?我尝试对初中预备年级学生在色彩课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一阶段学生的视觉感受性正在不断提高,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度也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已趋向抽象。如果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联系让形象思维得到充实和改造,既能够达到通过绘画形象表现心中抽象情感的目的而绘画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就能引起人奇特的想象,进而触动情感。不同的色彩对人有不同的视觉刺激,从而引发想象、联系、记忆。因此我对色彩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对初中预备年级学生在色彩课堂及作品中表现的观察,了解本届学生的色彩想象力及绘画表达能力的现状,找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并尝试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和改善色彩课程对学生绘画中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保护。一、绘画情感的“沙漠化”“一个外国美术教师寻访一所中国学校,她让学生们以圣诞节为题创作一幅画。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画的内容都是圣诞树。这名教师很奇怪,为什么学生思维都一样呢?原来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正在照着描。后来她把墙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大家根据想象创作。让她吃惊的是,这些学生想了半天无从下笔。最后这名教师只好又把遮布取下,学生们这才完成了作业。”这则事例在我心头生生炸了一响,这些孩子在绘画时如此漠然,没有妙趣的创意、没有情绪的变化,而我的学生中不也有这种状态吗?该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引发情感共鸣,绘画出富有情感的生动作品呢?比尔特·赫斯在《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一书中写道:“色彩是能够直接对心灵发生影响的手段,当色彩表面的印象发展成为深刻的内心体验,造成情或情感震动,像在一个回声里,心灵的别的领域进入共鸣。”运用色彩作为契口,能否让绘画与情感得以连接?介于这一思考,我尝试进行教学设计。二、直面色彩的“感官”情绪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人们运用三原色幻化出斑斓色彩,就如同音乐中七个音阶组合出形式多样的乐曲。绘画和音乐虽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感官作用于人的心灵,却都能唤起读者与听众的情感。于是在《色彩的感受》一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感官的体验引发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最终于色彩表现中激发出共鸣。新课伊始,我播放了两张冷暖色调的牛排图片,利用不同色彩带来的视觉刺激,引起人的不同感受,成功调动了学生对色彩的兴趣。随后的“聆听”色彩环节,以音乐为切入点,结合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将风琴、大提琴、笛子所发出的不同音色和深蓝、蓝色、浅蓝进行搭配,通过游戏,体验色彩与音乐的联系,感受音阶高低和色彩轻重之间微妙的共性。借此引出“同种色”知识,引导学生在聆听一段格里格的《晨曲》,之后尝试用一种色彩形容,并进行同种色调色练习(调出三个色阶)。这一环节的小练习涉及到色彩属性中的明度变化,从学生的创作来看,色阶的梯度变化并不明显,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