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一中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和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一)理论形成: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1、历史背景: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人民急切期待迅速摆脱困境。⑵“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⑶邓小平恢复工作,强调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2、宣言书:78年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后》,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3、开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⑴时地:1978年12月,北京⑵内容:(中心内容:拨乱反正)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④对毛评价:正确对待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⑶意义:①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②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二)理论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邓小平南方谈话⑴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⑵时地: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⑶内容:本质,关系,标准,借鉴,关键①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②关系: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三个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③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三个是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借鉴: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⑤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⑷精髓: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⑸意义: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2、中共十四大⑴时地:1992年10月,北京。⑵内容:①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3、两次会议意义: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⑵它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三)理论入党章:中共十五大⑴时地:1997年9月,北京。⑵内容:①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指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③党章规定,邓小平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背景:⑴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竞争更为激烈。⑵国内形势: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2、提出时间:2000年3、内容(含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核心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4、地位: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5、意义: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大理论成果。⑵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知识拓展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确立时期及历史背景、共同特点和作用。⑴时期背景:毛泽东思想:42年中共七大。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邓小平理论:97年中共十五大。背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三个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