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押题卷(新课标卷1)高考最后一卷历史(第一模拟)一、单选题:共12题1.马克垚认为,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据此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近乎平等B.诸侯国是由周王室管辖的地方政权C.周王室的权威尚未被诸侯国认可D.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并无盟约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说明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近乎平等,故A项正确。B、D项材料均不能体现。C项误读材料。2.汉文帝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并一度废除过关用“传”(官方所发过关通行证)的制度。汉文帝的这一举措A.促进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B.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C.突出了统一市场的重要性D.体现了抑商政策的转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弛山泽之禁”,是指放松对山林矿藏资源的专营,将资源性产业向民间开放;废除过关用“传”的制度,则减小了地区之间的物流成本,统一市场的优势得以展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区域性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C项观点片面。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国力极度羸弱,在此背景下汉文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复苏,结合“一度废除”可知这种举措仅是暂时性的,D项错误。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这一演变具体是指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厉于学;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其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宋明理学形成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D.明清儒学活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儒学的活跃。A出现于战争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不符。宋明理学家主要是复兴儒学,与“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无关,B项错误。C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改造儒学主要是为了迎合汉武帝借助思想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与“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相悖。明清交替之际,汉族士人感于明亡之痛,抨击传统儒学倡导经世致用,由此出现儒学活跃的局面,故D项正确。4.下表摘编自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属于这一官制的行政官员是A.秦朝御史大夫B.明朝内阁大学士C.唐朝六部尚书D.清朝军机处大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表格中的“传旨或述旨”“内阁奉上谕”可知,该行政官员负责皇帝谕旨的下达;“因奏请而降者”“交内阁传抄者”,说明该行政官员可以向皇帝奏报文书,其权限在内阁之上,据此可判断该行政官员为军机大臣,故D项正确。其他各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5.晚清时期,“农村共同体松散了:宗族内部互相救助的组织的活动范围缩得更小了……社会机构受到下层力量的打击而被削弱,开始逐渐瓦解”。据此可知A.清廷覆灭导致传统社会湮灭B.政治制度改革能够维持社会稳定C.民众起义难以维持社会稳定D.义和团运动标志着农村开始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清廷覆灭后旧思想旧习俗等还大量存在,清廷的覆灭并没有使传统社会随之湮灭,而是使它越来越陷入混乱,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社会机构受到下层力量的打击而被削弱”,说明民众起义没有维持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社会机构开始逐渐瓦解,而不是农村开始瓦解,D项说法错误。6.下表描述了1883—1893年中国棉花、棉纱等进出口贸易状况。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棉花价格下跌植棉区缩小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C.传统手工纺纱业停止生产D.经济结构变化并不明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表格表明,1883—1893年中国棉花输出增长了20多倍,这势必造成中国棉花价格上涨、植棉区范围扩大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A项错误。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棉纱进口也不断增加,说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即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依据不足。7.19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