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实验高中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所给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红。”农民如此辛劳,主要是为了满足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3.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①丝绸②青铜器③瓷器④棉布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4.“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经济现象出现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5.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6.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有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列强的侵华进程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的封建经济加快解体,“解体”指的是A.封建经济停滞,半封建经济发展B.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C.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加,工场的规模扩大D.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8.19世纪六十年代,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七十年代,该厂有了较大发展,八十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九十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发昌机器厂的兴衰说明了A.近代民族工业只在19世纪获得发展空间B.中外合资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唯一途径C.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昙花一现D.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9.小明的曾祖父在解放前是个资本家,他经常给小明讲解放前的创业经历,下列经历可能的是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初,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十年内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战胜利后,经营条件明显好转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10.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④形成相对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1.近代前期,一些商办企业往往向外商支付一笔费用,然后以他们的名义注册,江浙、福建、广东各省的商办小轮船公司几乎都采取这种做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A.民族资本依附外国资本B.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控制C.民族资本受本国官府压制D.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利益一致1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B.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D.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13.成立于1868年的济南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从1911年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几乎占了北京大栅栏半条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是A.中华民国的建立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C.中华民国政府提倡国货D.欧洲帝国主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14.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反映的是我国A.1949年的情况B.1952年的情况C.1953年的情况D.1956年的情况15.“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