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三十四)一、选择题1.(2010高考调研)下列有关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某溶液,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来测定该溶液的pHB.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氯气C.使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的气体必然是SO2D.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气答案D解析A中测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润湿。B中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不一定是氯气,只要是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都可以。C中使湿润品红试纸褪色的气体可能是Cl2。中学阶段所学的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只有氨气。2.(2010高考调研)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用品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是()ABCD准确量取19.01mL水新制氯水的保存测定0.1mol/LNa2CO3溶液的pH分离水和乙酸乙酯25mL酸式滴定管带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镊子、pH试纸、表面皿分液漏斗、烧杯答案C解析滴定管的测量精确度为0.01mL,A项正确;新制氯水见光易分解,且易挥发,具有强氧化性,应用棕色细口瓶盛放,不能用橡胶塞,B项正确;测定溶液pH时,应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能用镊子,C项错误;水和乙酸乙酯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需用分液漏斗,D项正确。3.(北京市海淀区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不能用已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A错;读取溶液体积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相平,C错;加热液体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D错。4.(北京市海淀区2010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制乙酸乙酯时,迅速将乙醇注入浓硫酸中B.手上沾有少量苯酚,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C.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再通入氢气答案C解析制乙酸乙酯时,要先加入乙醇,再加入浓硫酸和乙酸,A错;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手上沾有少量苯酚,立即用酒精清洗,B错;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再开始加热,目的是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D错。5.(2010·重庆理综)下列实验装置(固定装置略去)和操作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NaOH溶液应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B项不正确;吸收HCl尾气,漏斗口不能过多浸入液面以下,C项不正确;中和热的测定,温度计应该测液体温度,温度计水银球应浸入小烧杯中,D项不正确;只有A项正确。6.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A钠与水的反应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B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钾溶液1000mL准确称取氯化钾固体,放入到10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溶解,振荡摇匀,定容C排除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气泡将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斜向上,用两指捏住胶管,轻轻挤压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流出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个接收容器,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答案C解析A中没有用滤纸将钠块表面的煤油擦净,另外,水的体积不能超过烧杯容量的2/3;配制KCl溶液时应先将KCl晶体溶解在小烧杯中,恢复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分液漏斗中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7.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①用托盘天平称取5.2gNaCl②用50mL量筒量取5.2mL盐酸③用蒸发皿加热NaCl溶液可以得到NaCl晶体④用100mL容量瓶配制50mL0.1mol·L-1H2SO4溶液⑤用带玻璃塞的棕色试剂瓶存放浓HNO3⑥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使用的玻璃仪器只有2种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③⑤⑥答案A解析测定中和热时需要烧杯、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8.(2010鞍山一中月考)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A中集气瓶的底部应铺上一层细沙或注入少量水;B中通过观察U形管中左测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证明该反应放热;C中通过观察到锥形瓶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小试管中出现淡黄色浑浊可得出结论;D中利用NH4Cl先分解再化合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9.(2010全国名校冲刺卷)世界卫生组织于2009年9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甲型H1N1流感已经造成全球25.4206万人感染,至少2837人死亡。专家提示,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含NaC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