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五)(建议用时:35分钟)1.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A.产生职业商人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C.集镇夜市兴旺D.形成大的商帮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与题干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产生,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工商业由官府垄断,故B项错误;夜市兴旺开始于唐宋时期,故C项错误;形成大的商帮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2.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B[在画像砖中,有“北市门”“南市门”,说明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B项正确。]3.“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该地()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交通便利C.小麦种植业较发达D.商业繁荣D[该县需要的米要从其他地方买进,粮食收获的季节商人就会载米前来,“舳舻相衔”,可见该地商业繁荣,故D项正确。]4.《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D[解答本题需要从阐释概念的角度来深入分析题干材料。中国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但统治者从维护统治的需要还是希望保证小农经济的稳定,因此才有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A、C两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B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之一,但与D项比较,D项应是主要目的。]5.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A[从城市布局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其经济功能日益增强,这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6.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C[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秦汉时期坊市有严格规定;隋唐时期坊市分开;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已经形成规模,故排除A、B、D三项。]7.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B[材料中“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说明了明代苏州的商业十分繁荣,故B项正确。]8.明清时期的太原县城周边,各村、镇的集和会一直在定期轮流进行,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许一年只赶一次集或会就满足了全年的商品需求。这种贸易方式()A.因交通条件而受阻B.是农耕经济落后的表现C.是自然经济的补充D.促进北方商业高度发达C[题干材料信息“定期轮流进行”“一年只赶一次集或会就满足了全年的商品需求”体现了当时的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在当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较低,只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故选C项;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如山西商、徽商、江右商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简明中国经济史》材料二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领帖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