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短章潇洒一株挺拔的树在风里自然地飘摇,它没有固定的姿态,却有一种从容,一种得心应手的自信,一种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敢倾斜又伸得直,既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又万变不离其和谐的本领,不吃力,不做作,不雕琢,不紧张,不声嘶力竭。我们说,这是潇洒。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种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宁古塔的土地上,面对流放那“山非山兮水非水”的酸辛与绝望,敝裘短褐的他以潇洒的态度在这里点燃文明的火种;经十一年的贬谪重回京城的他,仍不失那份潇洒与豪放,面对春光普照下的妩媚桃花,吐出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心胸……潇洒能体现出一个人高贵的灵魂。面对困境,是绝望地郁郁此生,还是昂起高傲的头,对它不屑一顾。当年,面对气势汹汹的桓温,谢安镇定安闲,颜色不变,他直接在席上就坐,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铁桶般的卫兵,而是先吟诵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老到的桓温也被他这种潇洒旷达的风度镇住,竟不敢有所行动。乌衣巷已然是夕阳野草,然而谢安那份贵族的潇洒却如林间清风般陶醉了一代又一代人。潇洒可以超脱苦乐。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有了这份心境,才能淡然地将功名尘土,将得失草芥,从痛苦绝难中超然解脱。庄子在妻子的坟头“鼓盆而歌”,是大悲之后的解脱,听到自己被任命为相国的消息,仍能静坐泥泞之中,拒绝这个入世成名的机会。他的出世无为构成了中国文人心灵的后院,在这个院子里,每一个失意的文人都被他的潇洒温情地抚摸过。潇洒是画中的一抹水痕,将浓墨调和,将色彩匀淡,潇洒的人仿佛是一弯弦月,在孤寂清幽的天上,散发着只属于他自己的光。然而这份温煦而平和的光却柔柔地照耀着世人,令每一个人都为它所吸引。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赏读: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2.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赏读:对待民众和气,对待下属厚道,对待别人宽容,这样的人才是君子。修身名句·处世3.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赏读:单个人的力量脆弱,容易受挫折;集体的力量强大,不容易被打垮。4.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三国志》赏读: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三岁而孤,由嫂扶养成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他是中华五圣之首——文圣,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伟大的文学家。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同落井下石,此为另一写法)、“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之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疾,写下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事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3.审美视窗读韩愈当我身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