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赏析技巧,品味语言“读美”层面2考点考点一赏析表达技巧散文的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包含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赏析散文技巧主要是指对散文在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行文技巧等技巧的鉴赏与分析,重在技巧的准确判定和效果的具体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与小说有相通之处,本处就不再详述,仅以框图形式展示构成:[典题试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唐诗几男子(节选)余秋雨①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②其中一个,就是唐诗。③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④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⑤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⑥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⑦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⑨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⑩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⑪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⑫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⑬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丽的文辞。⑭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遍的常态存在。⑮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⑯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有删改)余秋雨的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满分答案]①巧用诗句。羌笛孤城、黄河白云、空山新雨、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独钓寒江等对诗句的灵活化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②巧用比喻。把在异乡看到的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惊喜之后的失落;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③巧用排比。“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普通人读唐诗的体验和自我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样卷抽检]考生答案本样卷答案的优点是三个要点前面的概述语很简洁准确,但在两个方面存在明显失误:要点①对化用诗句的表达效果没有提及,如有画面感、有文学韵味等;要点③没有结合文本内容,只笼统地说其表达效果。解答此题应先指出运用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