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VIP免费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_第1页
1/3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_第2页
2/3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读《金融的逻辑》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对于一个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感触良多,收获亦丰。在赞叹陈志武先生对于金融理解所达到的的深度和广度,从多种角度分析金融对历史、文化乃至一国发展影响的精辟剖析之余,我也对此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并也将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想法。纵观全书,此书的写作思路我理解为两条线:一条则是由古至今,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金融(包括债券、股票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从纯金融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资本化对于国家财富和资本的积累的作用,得出金融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提出资本化是美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第二条则主要将美国和中国两国进行对比,其中对美国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剖析,论证充分,逻辑严谨。作者还从两国的制度和文化的角度对比了两国金融发展的情况。我认为,此书从这两条线中综合得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即资本化和制度化。此书中作者谈到了自己对于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对于其批判说“西方文明真的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的观点,我认为论证严谨科学,我表示赞同。其提出经济独立是个人独立自由的基础也是非常有先见的。陈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三纲”的规则正是促成并保证了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由家庭来承担,金融的功能由传统的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来维持,诸如“养儿防老”,亲戚间的相互帮扶、借贷等,都是一种隐性的金融关系,而儒家的文化正是为这种金融关系提供了道德约束上的保障。而如果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更多的不是利益上的交换,更多的是“爱”这种情感的基础。由此,作者提出了未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这种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家庭血缘隐性的金融关系将走向衰落,随着社会结构的改革,会被法第1页共3页制的金融市场所替代,从而老人和后辈都能更加的有尊严和自由。这个过程(市场经济框架下的金融发展)也是个人解放的唯一之路。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陈志武先生著此书就是从金融角度的出发的,也就是将所探讨的内容置于金融这个框架下。由此带来的逻辑会很严谨,论证会更加深刻。但其出发点就是基于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即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如将中国传统的诸如“养儿防老”的家庭血缘情感联系看作是隐性的金融关系。我并不是说这样说不对,只是认为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有些片面。因为,任何我们所看到的风景都是基于你所处的位置。根据行为学派的观点,人不仅是经济人,也同样是社会人;人不仅有物质等可量化的需求,更有尊重、归属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单纯地将中国传统的亲情血缘关系看作是利益的交换,是隐性的金融关系,未免太过于牵强。另外,也不能就其结果来对这种现象进行定义,我们可以说“养儿防老”结果是可以带来一个当下的投资以获取未来的“孝顺”,但对于中国许多传统的父母来说,当初养育儿女,恐怕不是单纯地计划老的时候有人照顾吧。还有“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加上周围环境的约束(邻居的眼光等),最重要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真正的爱,那种不求回报,甘于付出,伟大无私的爱。因此,我认为,单纯地从金融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家庭血缘亲情关系具有一定片面性和强加性。此书中关于资本化的逻辑思维论述也是十分精辟的。其中,作者从历史的分析中提出了负债对于一个国家的积极作用,认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作者对负债等证券化方式怀有极大的好感,基于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理论,认为证券化能将未来和固定或者“死”的资产转化为现金流,从而满足当下的需求,简单说来就是现在花未来的钱,改善今天的生活。作者还对美国消费驱动型模式大为赞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后这种模式不会消亡,仍会继续。众所周知,美国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