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向生态文明转型”问题?时事评论背景: 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没有一个国家成为工业大国而不曾遗留环境破坏问题、付出艰难治理的代价。泰晤士河曾经看不到一条鱼,甚至跌落河中的人也被要求常规防疫接种,英国政府经过 20 多年的艰苦整治,才将它变成洁净的城市水道;日本治理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历时近 30 年方见成效。美国洛杉矶从上世纪 40 年代开始受光化学烟雾困扰,治理 60 多年,到 20 世纪初才基本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即便如此,洛杉矶地区的臭氧水平依然常年超标,大约有 100 万成年人和 30 万儿童患哮喘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26亿美元。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向生态文明转型”问题?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之路,多则二三百年,少则 100 多年,其环境问题是分阶段出现的。我国的工业化,真正上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快速发展阶段则是近 30 多年,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新旧问题叠加污染机理更加复杂。加之观念、政策、制度、管理、技术的滞后,解决起来自然更加困难重重。 一方面,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就像一个人长期透支身体,积劳成疾,多病缠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有其客观规律,只能遵循,无法超越解决起来得有耐心;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能因为发达国家通常在人均 GDP1 万美元时才出现环境拐点,而我们现在才 6100 美元,就坐等发展阶段的升级。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人均 5000 美元时环境就开始好转了。它们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形势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像发达国家那样按部就班地解决环境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统筹协调、标本兼治,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新路,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 转型,首先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节能环保技术成本,逐渐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转型,关键是优化法治环境。赋予环保部门有力的强制执行权,克服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的弊端;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完善层级监督、落实社会监督,坚决杜绝行政权力对环境执法的干扰,构筑生态文明的法治基础。 转型,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观念问题的实质是利益问题。就像考核标准不变、领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