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学习辨证地看问题2、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3、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4、学习先扬后抑的写法。过程与方法: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江南春风轻柔、温暖的特色,联系朱自清的《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揣摩、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先扬后抑的写法。2、感受语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感情。读懂课文,感受自然美、语言美,领会作者感情教学难点: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教学方法】讨论式问答式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我们跟作者一起感受了春天的花卉争荣,更让我们领略了一幅南国春天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的春风图。江南的春风是那样的轻柔、清新、悦耳。北方的春风是不是与江南的春风不同的呢?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林斤澜的《春风》,来感受一下北方的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二、作者简介林斤澜,1923年生人,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后调到北京文联工作,专门从事剧本创作。一生有许多作品。如《春雷》《山里红》《林斤澜小说选》等。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2009年4月11日16时46分,被称为“短篇圣手”三、整体感知1、注音褒贬bāobiǎn飘拂fǘ塞外sài冰碴chá耗子hào乍暖zhà2、结构分析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引出本文的话题。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北国春风一下子到来的情景。第三部分(10-11段),再用江南的春衬托北国春风的粗犷。结尾独句成段,意味深长。四、研读课文(1)读1、2段: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这种感情吗?不是,作者一开始持贬抑的态度。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斗艳的声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第二段又举出北国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对它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这是抑、抑北国春风。(2)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与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国春风扬南国的春风吗?不是(3)第6段突然笔锋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北国春风的另一个方面,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4)齐读7、8、9、10段①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国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国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②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冰的家族只有当北国的春风来临了,一夜之间可以使他们降伏:他吹开了冰冻的河流,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人们开始走出温暖的家,“穿着老羊皮背心……把粪肥抛撒匀净”开始春耕了,人们规划着,忙碌着。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渲染了氛围,使北国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引导学生体会北国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③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北国风与杨柳风的不同。归纳:A特点: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B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林斤澜的笔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