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成功个案的思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案例背景现代社会复杂多元的因素正深深的影响着宁静的校园,我们作为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了。班主任是学生教育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热衷于本职工作,尽职尽则,持之以恒,讲究方法,对学生的关爱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每时每刻。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要有一颗爱心和循循善诱的本领。案例过程小梅,女,成绩优秀,但进入初三后,成绩下滑,她本人和父母都比较着急......一天,她主动找到我,“老师,希望你能帮帮我,有啥好的学习方法?我花的时间不少,可不知为什么,就是学得没以前好。”我点点头,示意她坐下,“能不能说说你现在怎么学的呢?每天都做些什么?””她一脸茫然,“做题目啊,那么多的试卷,每科都要做,老师都查呢。”“自习课课、晚自习全都忙着做老师布置的任务吗?”她点点头,“嗯,有时还做不完呢,只好去抄别人的。”“抄作业?”我皱皱眉头,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只有成绩差的才会这样。不管抄作业本身的动机是什么,但抄作业本身就是个不诚信的行为。“嗯,不抄不行,完不成,老师会骂人的,抄的人多着呢,那些题目本来我就会做。”我笑笑,也许这也可以算是学生的一种无奈的应对方法吧。“那你每天就忙着这些,你自己有计划吗?”“自己的计划?老师布置的作业总不能不做吧,就那么点时间,做老师作业还来不及呢。”老师的做法自然无可厚非,但学生,特别是一名学习能力强、学习效率高的同学是要有自我意识的,绝对不能盲从。但在长期的教学中,学生屈从于老师的意志。同时,还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学生主动放弃自我意识,渴望成功而前途未知,让他们惶惑不安,于是他们干脆把自己交给老师。我对她的想法表示了部分赞同,然后给她讲了这样一则实验。毛毛虫实验的启示:压力面前不要迷失自己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若干条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锲而不舍围着花盆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毛毛虫终于因为饥饿,精疲力尽而死去。她听了瞪大眼睛,很显然,这个实验结果是让她非常震惊的。“你说说看,为什么这些毛毛虫会只顾着绕圈子而不去找食物呢?”我笑着说。她想了想说“是这样子的,我觉得那些毛毛虫都以为跟着前一条虫就可以找到食物,但实际上没有一条虫子冲着食物而去。”“你说得很好,一味迷信、等待别人带领自己走向目标,而不愿付出自己的思考与努力,这就是毛毛虫的悲剧。”我停了两分钟,“换句话说,他们就是没有自我意识......”她想了想,说道“老师,我懂,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经验,所以我应该相信老师的,不是吗?”“是的,但同时你也应该知道,老师所布置的任务,是要针对全体同学的,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像你们以抄作业的方式去应付老师,有啥意义呢?或者说,反复去做一些你早已掌握的题目,而不去化时间做系统的复习,你觉得这是不是舍本逐末呢?“但是老师说,熟才能生巧,知识要在不断强化中得到巩固。我也曾想过做系统的复习,但根本没办法完成,科科都重要,每科老师的话都得听,每科的习题都要做。”看来,他一定曾经无数次用这样的话说服自己,现在这种观点已在她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我必须要再做一次引导,于是,我给她讲了另一个寓言。困惑的小树: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谁在一个花园,里面长满了苹果树、玫瑰花、白杨树和蔓草,它们都幸福而满足地生活着。这时,有一株小树慢慢地成长着。作为长者或前辈,其他的植物都纷纷向它提出意见或建议。蔓草说:“小家伙,你不应该想着长多高,那样需要消耗太多的养分和水,而你还得学会和别的植物抢夺养分。”小树看着匍匐在大地上的一片绿茵,叹了一口气。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