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病例监测岳阳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力2022年7月15日第一页,共三十六页。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第二页,共三十六页。监测病例定义急性缓和性麻痹〔AFP〕病例高危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第三页,共三十六页。急性缓和性麻痹〔AFP〕病例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缓和性麻痹病症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急性缓和性麻痹〔AFP〕病例。第四页,共三十六页。常见的AFP病例〔ICD10编码〕脊髓灰质炎〔A80〕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G61.0〕;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G37.3,G04.2-G04.9〕;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G62.0-G62.9〕;神经根炎〔M54.1〕;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S24.3,S34.2,S34.6,S34.8〕;单神经炎〔G56,G57〕;神经丛炎〔G54.0-G54.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G72.3〕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G72.1,G72.2,G72.9〕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肉毒中毒〔A05.1〕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G82.2,G82.3,G82.5〕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病毒性脑炎〔合并软瘫〕第五页,共三十六页。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疑心为脊灰的病例。高危AFP病例第六页,共三十六页。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第七页,共三十六页。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别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那么视为VDPV循环〔cVDPVs〕。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第八页,共三十六页。AFP病例分类AFP病例分类参照WHO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根据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等资料对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1.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2.VDPV病例3.脊灰排除病例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第九页,共三十六页。1.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2.VDPV病例:从大便标本中别离出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3.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但凡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的病例;〔2〕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病例分类标准第十页,共三十六页。AFP病例分类流程图第十一页,共三十六页。AFP病例监测AFP病例报告主动监测病例调查病例随访病例专家诊断实验室检测疫情处理监测指标评价异地AFP病例管理第十二页,共三十六页。〔一〕AFP病例报告1、报告时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2、报告内容: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3、报告记录:县级CDC应建立AFP病例专报记录本〔表1〕,登记接到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记录人等内容。第十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