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7帝国新篇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1)春秋战国时的争霸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形成。(3)西汉建立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再一次发展。(5)唐宋时期,吐蕃、南诏、靺鞨、女真、党项等西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与内地联系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6)元朝统一,更促进了民族融合。(7)清朝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2.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1)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地理条件具有整体统一性特点,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极大作用和影响。(2)互补型的经济结构,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互补性特征是导致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3)主体民族——汉族的凝聚力作用。(4)广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形成和发展。(5)源远流长的“大一统”的国家观。3.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在清朝统一政权下,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斗争、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做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明确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2)台湾地区:1683年康熙帝令施琅率军攻入台湾消灭割据势力;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北部和西北地区: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基础上,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北疆等地;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边疆。2.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1)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了台湾。(2)康熙率军打败了沙俄,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3)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1三、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1.对外政策趋势:在整体上是趋向保守。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放),到转向闭关锁国,失去了对外交流主动性。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妨碍了中西之间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2.传统的对外关系(贸易)达到鼎盛。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古代以加强双方友好往来,传播中华声威为目的的官方中外关系达到最高峰。3.矛盾日趋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4.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东来,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5.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处于贸易顺差。6.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发展。7.出现华侨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1.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出当时()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D[“藩”是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结合材料“管理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