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2、出现原因:经济上井回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3、诸子百家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予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4、意义:1)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次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孔子和儒学的勃兴1、孔子:儒家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出身于鲁国没落贵族,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为六经,春秋未期私学的创办者,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局面。2、孔子思想主张:核心是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l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教育l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三、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一孟子和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体系更加完整1、孟子:战国中期人,被称为"亚圣",思想主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寝次之,君为轻”;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2、苟子:战国末期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看到人民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恶论",通过学习法治,使小人变成君子。苟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背景:汉武帝的"贤良对策":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二、1、汉武帝的措施: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一方面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一方面兴办太学,学习儒家经典。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用心爱心专心2、教育状况:儒家经典从汉武帝起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也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三、具体知识点:1、汉武帝的"贤良对策"背景:儒学坎坷历程,春秋末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西汉前期皇帝都比较重视人才。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存在社会问题,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经过:汉武帝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各郡县推荐既贤能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叫做策问,被策问者写成书面文字回答。意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a、董仲舒其人:西汉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生活在西汉文帝、紧帝和武帝时代。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晚年著有《春秋繁露》他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B、思想主张: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说,都应罢黜。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和一"学说。针对土地兼并和百姓生活困顿,进一步发挥仁政思想,提出限田、薄敛、省役主张,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董仲舒主张适应汉武帝大一统需要所以被采纳。C: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第三课宋明理学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