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韩愈韩愈走近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唐宋八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走近韩愈“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潮苏海”指韩愈和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预习检测嗟乎!句读之不知或不焉官盛则近谀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郯子苌弘老聃李氏子蟠作《师说》以贻之嗟:(jiē)读:(dòu)不:(fǒu)谀:(yú)传:(zhuàn)郯:(tán)苌:(chánɡ)聃:(dān)蟠:(pán)贻:(yí)•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好古文•不拘于时•行古道探讨“其”的用法•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代指书语气词,表揣测语气词,起强调作用•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通过哪几类人的表现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探讨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123今之众人古之圣人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于其子于其身择师而教之耻师小学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拓展•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