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必修Ⅰ)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央集权体制创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民主和法治,人文精神的滥觞;两大文明薪火相传,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从文明史角度出发,二者分别是哪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A.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B.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C.儒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D.落后文明和先进文明2.据史籍记载:帝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纣王),因其母是正宫,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这说明A.殷商后期实行兄终弟及制B.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C.殷商实行“传长不传贤”D.殷商时期宗法与分封互为表里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海内,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赤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广行省制度4.著名历史学家、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A.中央集权制B.郡国并行制C.郡县制D.分封制5.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粱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统统提成为王。对汉景帝的做法最恰当的理解是A.皇帝关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疆国梁国迅速发展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7.“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二十等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利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相互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9.“统治集团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B.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C.察举制有利有弊,总体看来,这一时期还起着重要作用D.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10.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11.元朝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郡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表明元代的行省①仅是地方行政机构,只有行政权②是中央派驻地方,管理地方的机构,具有多种权力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形式④行省权力很大,代表中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