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讨一、前阶段做法素质教育以来,在课时大大减少,教学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课文教学是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我们就课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我们主要采取跟踪听课的方式,把认为是无效教学的部分记录下来,组织组内的老师进行研讨,指出共同认为无效的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特点,文化背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方面,共同研讨出课文教学的初步模式。按照这一模式进行实践,经过一段时间,对比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变化,再进行共同研讨,对其中出现的无效环节再加以改进,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课文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使用。具体研究工作主要按照两大方面,即优化教学过程和编写教学案两大方面。具体分以下六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放羊式”阅读教学因为课时大大减少,所以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我们让学生采取课后自学的方式进行课文阅读。我们提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照相应的问题进行阅读训练,课堂上再订正答案,这样就算完成了课文阅读的教学任务,结果令人大失所望。由于学生疲于应付各科课后作业,多数学生没能真正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限时阅读,有的甚至根本不读,没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第二阶段:分层次设计阅读问题此阶段我们重新把阅读任务放到课堂上进行。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课堂上提问检查,并且进一步设计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所设计的问题层次性不强,不能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准确的评价,达不到培养学生限时阅读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备课时采取“三步备课法”,即,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创造性使用。每位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达成一致看法,形成教学案,个人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现场发挥。问题的设计按照由浅层入深的原则且问题的设计多样化,包括单项选择、判断正误、填空等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大意、寻找课文细节等的能力。第三阶段: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相结合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检测出来,因此根据课文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实际的语言运用是课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阅读任务完成之后,只是让学生背诵知识点,没有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没有将学和用真正结合起来,没有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以至于学生口语和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很多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有的连最基本的句子都写不完整。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根据相应的课文内容设置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巩固练习,采取复述故事、续写课文,讨论话题、完成句子、单项选择等。经过训练,学生们的说和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第四阶段: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恰当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活跃课堂的目的。但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缺乏这一环节,通过评课活动,我们指出了缺乏这一环节的危害,达成一致观点,“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我们在课堂导入和背景知识介绍时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如果我们引导恰当,就会对整个阅读课堂起到铺垫的作用,学生们会带着极大的热情来进行下面的阅读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课堂引入的时候就要多下功夫。我们可以根据相应的课文材料,通过时事新闻、歌曲、故事、图片、实物等形式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有关信息,并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学生自己知道的信息,同时,如果哪篇文章生词太多,我们还可以把与课文相关的生词引出来,为阅读扫清障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堂引入就成了大家阅读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我们预想的目的。第五阶段: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我们采取分组的形式,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在进行知识点讲解时,注意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但由于座位的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