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交企业维修管理的思考作者:王雄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4期王雄(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珠海519070)【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公交优先,公交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虽然很多城市的公交车辆日新月异,技术应用和舒适性要求也紧逼商务车辆的技术领域,但是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公交维修管理较为规范外,二线城市公交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水平可以用落后来形容,本文对提升公交企业的维修管理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关键词】公交企业;维修;管理公交企业滞后的维修制度和技术管理模式已远被新技术运用广泛的公交车辆抛在了后面,如果不尽快根据公交企业的需求,提高公交维修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公交维修专业人才,城市公交的安全与服务将无法得到保障,公交的优质服务只能停留在新车上线的前两年。新的维修理念“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值得公交企业的维修管理借鉴。1公交企业维修管理概况公交车辆维修与普通的市场汽车维修不同,除了指通过维护和修理来维持和恢复车辆的技术状况,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外,公交企业还专门有车辆维修及技术管理系统,包括内部各级技术管理部门、各级维修保养厂及修理车间等,其主要职能是对公交营运车辆及生产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车辆的技术状况、维修保障好车辆的安全技术指标、指导驾驶员用好车,提高车辆的完好率、从技术上面降低事故率和车辆的运行消耗。2公交维修管理现状分析2.1管理规范不够科学合理,车辆维修管理制度急需规范统一目前,一些公交企业仍沿用“定期维护,计划修理”的管理理念,其特征是修理作业的强制性、计划性,管理粗放,脱离实际。由于车辆运行条件、使用、维修因素各异,执行同样的计划性的强制修理作业往往会造成脱离实际的过度修理或失修。对于车况尚且良好的车辆进行强制修理,维修不得当就相当于对车辆进行人为的破坏,而对未到里程的需修车不及时修理,又会造成车辆技术不稳定和安全性能得不到保障。实践证明,这不仅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在配件质量及维修工艺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各总成装配精度亦难以保证,加剧了车辆的早期损坏。2.2公交企业的车辆维修管理系统综合技术含量低和理念保守陈旧由于公交企业历史特性决定,许多公交维修作业人员都是从维修老师傅那里学习到的维修技能,因为以前的车辆技术含量低,几乎是一把锤子和两把扳手就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了,殊不知公交客车的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GPS智能调度系统、CAN总线技术、LNG燃料也已经广泛应用在公交车辆上,各种不同的电子产品将使现代公交汽车朝着智能化、低能耗、高安全的方向发展。加上许多公交企业的保修厂或维修车间大多没有被完全推向市场,长期都是吃企业大锅饭,从维修管理干部到基层维修人员都因无竞争压力而不思进取,管理干部对技术的学习欲望低,普遍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认识适应能力不足,不愿主动地探索引进并用于生产,甚至存在畏惧心理有意回避、消极对待。2.3公交企业的维修有待重视在国内二线的城市公交企业相对来均存在说客流量小、实载率低、票价定位低、车辆陈旧等因素影响,营运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多半不好,有时政府补贴不到位,企业资金经常捉襟见肘。早就形成了“重营运轻维护”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大多公交企业都将维修系统划为附属业务,甚至有的公交企业将其当成包袱。很多公交企业为降低车辆的维护和修理成本,主观的增加维护间隔里程,如果营运和维修保养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维修给营运让路,拖保和失修使车况愈发恶劣,维修总成本随之增加,车辆完好率直线下降,新车早期损坏严重,车容车貌陈旧失修。2.4维修服务人员紧缺,维护保养效率较低大多数公交企业的维修服务人员相对比较紧缺,加上维修设备相对落后,车辆的维修保养效率无法得到保证,比如在车辆一级和二级保养维护的工作方面,每个保养岗位都有应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专人专项对车辆保养部分进行维护,但由于人员紧缺,很难满足到专人专项的保养要求,而且维修人员的紧缺还会导致维修人员无法进行脱岗技术培训,导致了维修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对维修保养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