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频考点解读】1.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热点题型】题型一内环境例1、下表所示为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成分(相对含量)Na+K+Cl-HCO3-蛋白质①142.005.00103.0027.0016.00②147.004.00114.0030.001.00③10.00143.0025.0011.0047.00A.①是血浆,其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B.②与③的成分差异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C.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可判断是细胞内液D.①②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HCO3-含量较多【提分秘籍】1.体液及内环境各种成分的关系2.内环境的成分(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③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氨酶、解旋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细胞内液中。【方法规律】1.“”“”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上述各环境间的联系表示如下:外界环境内环境细胞内液。2.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3.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外部环境,如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原尿、脑脊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凡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4.血液是结缔组织,其组织液是血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5.病理原因可打破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a营养不良;b肾小球肾炎;c过敏反应;d毛细淋巴管阻塞;e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举一反三】右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B.如果淋巴不能流回丙,则会引起组织水肿C.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热点题型】题型二考查内环境的稳态例2、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发热和寒颤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解析】人体每时每刻都进行产热、散热。图示中ab段说明产热大于散热,bc段说明散热增强;剧烈运动导致产热增加,出汗增加引起散热增强,符合曲线变化。A、B、C项均与曲线变化不符。【答案】D【提分秘籍】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1)理化性质①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多少,常用mol·L-1或mmol·L-1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溶液的渗透压越大。②酸碱度(pH)a.正常范围:7.35~7.45。b.调节过程:③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2)内环境稳态的事实:pH(7.35~7.45),温度(36.5~37.5℃左右),血糖浓度(0.8~1.2g/L),渗透压(770kPa)等,可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而不是某一恒定值。(3)引起内环境变化的因素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是由于细胞代谢和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2.稳态调节机制网络参与调节的是神经系统和体液,但都经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免疫系统则对稳态调节和维持起保证作用。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协作可在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中体现,如下图所示: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1)意义①——血糖和氧水平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正常代谢。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即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失调①——血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