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0安徽宣城高三二模,21)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2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体制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D.为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3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时代背景是()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B.西方国家不再敌视苏联政权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D.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4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不同,它优先发展重工业。对此,下列评价较为合理的是…()A.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完全体现斯大林的个人意志C.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完美无缺D.迅速改变了苏联的落后面貌5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B.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C.农业全盘集体化挫伤农民积极性D.农业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6某一时期,苏联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千米外的莫斯科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工业化建设的弊端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8(2010山东潍坊高三一模,1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9苏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正是他(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卓越领导,保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务。”这反映了()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性D.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10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揭示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本质D.比较全面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二、非选择题11(2010江苏高考,2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12阅读下列历史图片:材料一苏联宣传画:第一个五年计划材料二1929~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材料三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材料四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地向共产主义前进!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一五”计划的目的和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有什么特点?它产生了哪些影响?(3)依据材料三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