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专题一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复习材料一、课标了解明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二、基本线索1、专制主义的加强——明废丞相、设内阁2、专制主义到达顶峰——清设军机处3、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弊端——消极影响三、知识要点(一)内阁制度1、形成的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后,政务集于一身,导致文件积压、失察,影响办事效率。2、职责: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二)宰相与内阁大臣的比较宰相法定决策权权力大危及皇权内阁非法定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权力小不可能制约皇权(三)军机处:1、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2、职务: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3、影响: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办事效率较高。(四)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影响(前期):①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对抵抗外来侵略,加强民族团结和交流等方面起过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后期):①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和控制,束缚人们的思想;②政治统治腐败,兵役徭役无度;③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四、配套练习(一)、选择题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的根本目的是(D)A.健全中央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2、《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面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A)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B.解除地方割据C.皇权与相权的冲突D.改革官制3、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D)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夺激烈D.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4、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A)A.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B.相权威胁皇权C.国家统一的需要D.君臣相互制约5、清朝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A)A.增设军机处B.废除丞相C.大兴文字狱D.设立理藩院6、对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D)A.相当于秦朝的丞相B.主要职能是军事指挥调动的机构C.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7、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B)A.皇权与相权矛盾加深B.皇权日益强化C.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D.相权战胜皇权8、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D)A.决定清朝的国家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9、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C)A.顺治帝时B.康熙帝时C.雍正帝D.乾隆帝时10、对“改土归流”政策叙述错误的是(D)A.元朝时在西南地区创设土司制度B.明朝时开始推行“改土归流”C.清朝开始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D.“改土归流”是一个阻碍西南地区发展的地方管理制度11、对密折制叙述错误的是(D)A.由清雍正帝创立B.加强了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C.客观上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D.导致了宦官专权现象的出现12、面对近代化的浪潮,晚清统治者实施改良,其结果是:(D)A.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B.摆脱了政治上的被动局面C.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二)、材料解释题13、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人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一日记也,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唐太宗设宰相和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2)从本质上看两者一设一废的相同点。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