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仿真训练(十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A.小农经济形成B.工商食官出现C.中央集权加强D.江南得到开发2.《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3.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官员数量减少,行政待遇提高5.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6.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7.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可派100名学生留美。据此可以推断()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C.列强对《辛丑条约》赔款的分配有分歧D.该规程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8.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9.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A.罗马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B.宗教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C.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D.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10.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形成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11.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段话()A.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B.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C.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