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罗马帝国兴衰原因探讨摘要:一个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国的财富涌现能否满足人民的自我肯定需求。从公元前8世纪建城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用了1000多年的时间崛起从而称霸欧、亚、非大陆,却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迅速瓦解衰败。本文通过分析古罗马人口和疆域变化,从财富涌现和流转的角度探索其兴衰的原因。古罗马的兴盛缘于侵略扩张与自主创新如土地分配和道路发展的共同作用,在600余年间实现人口增加600余倍和国土增加6000余倍的剧变。而当扩张逐渐停止、道路系统达到饱和后,透支未来和宗教便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维持帝国的主流方式。但无论财富如何增长都会有极限,当财富供需失去平衡、宗教的力量无法凝聚民众时,各种社会矛盾便相继爆发,罗马便日渐式微,最终走向灭亡。1.引言众所周知古罗马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它上可追溯至公元前8世纪中叶罗马建城,并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而告终。其间,罗马由欧洲边缘一个不足15万人的弱小国家成长为吞并意大利、横扫地中海、称霸欧洲的耀眼帝国。罗马非一日建成,从地缘小国到欧陆帝国,罗马在变革与转型中崛起:从公民间平均分地到大土地所有制取代小土地所有制;从对黄金的单一贮藏到制造通货膨胀扩大财政收入;从残忍打压基督教徒到政教合一;从民主共和体制到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国元首制。期间罗马人口增长数百倍,疆域扩大数千倍。对于古罗马的兴衰,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孟德斯鸠认为罗马之盛是因为共和制度和开明法律等,衰则是君主独裁等造成。吉本却认为是基督教毁了罗马帝国。M·罗斯托夫采夫认为,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是以城市资产者的兴旺为基础的,城市的工商业和自耕农的经营使罗马帝国得到充裕的财政收入和农产品的供应;统治者一旦不注意维护这些资产者的利益,反而压榨他们,摧残他们所经营的事业,结果使得罗马帝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终于崩溃。威尔杜兰认为罗马帝国倾覆的基本原因,在于人口锐减、道德风气败坏、阶级间的斗争、赋税繁重、战争频繁。通过考察中国两千余年以及西方六百余年历史,蔡恒进提出,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高于他认知范围内的平均水平,在分配环节他更希望得到高于自己评估的份额。这种需求即为自我肯定需求。国民的自我肯定需求是否得到适度的满足,正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大多数情况下,总的自我肯定需求必定大于其所在社会的当下产出,这就形成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对任何统治者(或管理者)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维持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个缺口必须由额外的供给来填补。四种主要的额外供给方式有:学习和自主创新、外部获取、透支未来以及崩溃后的再出发。最近,邹恒甫指出战争与机遇、对权力的渴望和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技术进步、国内动乱和冲突等因素在民族崛起与衰落中起到重要作用,借助数学模型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与熊彼特理论结合对国家兴衰进行定量分析。古罗马的成功在于政体演变和财富分配,宗教发展和军力增长的综合支撑,而财富的合理有效分配极大地决定了其它诸要素的正常运转。罗马由共和到帝制、由民主到专制并不是历史巧合,而是经过利弊权衡、多方博弈后的一种最优选择。但即便如此,古罗马最终还是衰败分裂,其原因并不单纯是末代君王昏庸无能、天灾人祸难以预见,事实上,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国家财富积累与国民自我肯定需求的极大不平衡,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并持续激化,最终使得罗马帝国衰败倾覆。本文将从人口变化、疆域、道路信息、宗教、土地财富分配、债务与通货膨胀等角度深入分析古罗马兴衰过程中,社会财富涌现与流转的变化特点。2.古罗马人口和疆域变化历程根据古罗马的社会发展特点,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共和早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世纪),共和后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元年)以及帝国时期(公元元年~公元4世纪)。2.1.人口变化历程据文献记载,人口变化与战争和政策密切相关,总体来讲从共和前期公元前5世纪至帝国中期公元2世纪700年间,人口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从13万人增长至8000多万,人口增长了600余倍。古罗马人口在共和前期公元前5世纪至帝国中期公元2世纪700年间具有如下变化特点:公元前200年前后的波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