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课标要求】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2.概括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是其演变的根本原因。【学习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租佃关系的产生。【学习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自主学习】一、废井田,开阡陌1.原始社会:实行 的土地制度。2.商周时期:井田制。(1)出现:在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遭到破坏, 出现。(2)特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 ”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占有,“ ”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实质:井田的土地名义为 ,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这是一种名义上国有的 土地所有制。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1)原因: 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各诸侯国的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表现:大量“ ”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4.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了 ,对 给予全面的肯定。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 私有土地:由宫庭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用于君主私人开支。(2) 私有土地:由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地主土地的来源:赏赐、买卖和兼并。(3) 私有土地:自耕农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他一家人自己耕种。2.土地兼并及其影响:(1)土地兼并的发展:宋初“田制不立”,“ ”,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明清时期, 发展,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土地兼并的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3)历代解决土地兼并的方式:统治者采取“ ”、“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 作为收益,他们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2.产生原因:无地或少地农民出现,是 现象的必然结果。3.发展过程: 时期已经产生。到 代已经比较普遍, 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主要经营方式。 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4.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