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点剖析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 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 4~10 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 4-1 所示。表 4-1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地区温度带≥10 ℃的积温作物南部暖温带3400 ℃以上冬小麦、早熟棉花、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中温带1000~3400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寒温带1000 ℃春小麦、大豆 (二)地形和土壤条件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表 4-2 表示。表 4-2 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地面结构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优势资源山环水绕山地西部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位居三大林区之首北部小兴安岭(黑龙江)东部长白山沃野千里平原南部辽河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广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土壤肥沃北部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 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 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