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一、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第一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上讲述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而联系作为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概念,由联系出发就能形成唯物辩证法丰富内容和基本体系。而因果联系作为联系的具体形式,是人们最常见与人们关系密切的一种联系,是对联系问题的具体化和浅显化,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联系的观点。所以把握事物因果联系这一框题在本课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二、关于重点的确定本框教学重点是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为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了解因果联系的特点,才能把因果联系与其他形式的联系区别开来。本框题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判断何为原因、何为结果。要达到目标必须掌握因果联系的特点。另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实践上使学生在承认因果联系普遍性与客观性前提下,提高自己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又必须重点掌握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三、关于难点的确定本框教学难点是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问题。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并非任何一种因果关系都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这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互为因果。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中,也是从关系双方的互相作用中才能理解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使学生很难理解,由此成为本框的难点。四、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事物多种多样,当然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通过学习必须理解因果联系及原因和结果是什么?即掌握含义,还要弄清因果关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学完这一世界观怎么在实用心爱心专心践中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所以,方法论也要理解和掌握;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不同联系的能力,而且特别是掌握了因果联系就得让学生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比如说学习失败了就要找出原因,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还要预见原因的结果,来决定该不该做,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确定了从事例中分析哲学道理的方法。最后,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觉得科学因果观与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学生易混淆。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区分开来,并通过对陈水扁“台独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树立支持祖国统一的态度,坚持和平、团结的价值观。五、教学内容1.联系具有多样性根据学生的预习,关于联系多样性的内容,用电脑打出几对名言成语,让学生分别指出体现了什么样的联系?一是检验学生的预习状况;二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样性。然后打出七对具体形式的联系,并提问学生:在以上多种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联系是哪一种?提示:人们最容易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就是研究事物的原因问题,科学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追寻事物因果问题,所以我们重点学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讲清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讲出新课)。音像资料:由于陈水扁贪腐案引起的“倒扁”运动。陈水扁及其家人的腐败行为引起了“倒扁”浪潮。那么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哲学上叫什么呢?叫因果联系。下面我们就来看什么是因果联系。2.因果联系的含义(学生回答)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其他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结果。然后反过来让学生分析陈水扁的例子,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这样让导课的事例马上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逻辑连接:那么,作为因果联系与其他联系的区别在哪里?即因果联系有哪些自身的特用心爱心专心点呢?3.因果联系的特点(1)因果联系是一种先行后续的联系所谓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即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在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前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具有因果联系,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虽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存在引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