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学习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二)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在上节课已对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初步接触怎样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并且得到结论:当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3时,所折无盖长方体的体积最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探索、研究能力,基本适应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以及能力基础。二、教学任务分析通过上节课的探索已得到:当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3时,所折无盖长方体的体积最大,本节课旨在对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对小正方形边长不限定整数,进一步细化,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什么的方法?鉴于此,本小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与符号感;2.通过借助已有的信息去推断事物变化的趋势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3.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4.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数学能力;5.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由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第一环节:深化思维,提出问题;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寻找规律;第三环节:延伸拓展,交流总结。第一环节深化思维,提出问题活动内容:(1)提出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当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cm时,所折纸盒的容积最大。你有不同想法吗?324512588576500384252128360010020030040050060012345678910小正方形边长长方体体积(2)把小正方形的边长在2.5cm到4cm之间进行细分,按0.5cm的间隔取值,即分别取2.5cm,3cm,3.5cm,4cm时,折成的无盖长方体形纸盒的容积将如何变化?请学生按照昨天所分的小组填写下面的表格:小正方形的边长(cm)2.533.54长方体体积(cm3)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发现还有比x=3时体积更大的x的值,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初步学会用逐步缩小相邻的两个x的间隔值的方法探索正确答案。活动效果:初步找到了一个和正确答案比较接近的x的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为下一步更细化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教学实录如下:学生我把x=3.5代入公式后,体积是591.5cm3,比x=3时的体积还大一些,这说明体积还可能更大些。教师很好!你怎么发现的?学生我们昨天将x的限定为整数,但我想x应该可以为小数,所以我就试了一个x=3.5,于是发现了这个结论。教师你怎么不用x=4.5试?学生4.5和3相隔比较大。教师你怎么不用x=2.5试?学生我试了的,x=2.5时,体积比x=3时的体积还小一些。教师他说的很好!(展示昨天制作的表格)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当x=4时,体积是576cm3,x=5时,体积是500cm3,这说明x大于4时,体积会逐渐减小,说明x大于4cm时,体积会越来越小!这样,要使体积最大,x的值只可能在2.5cm到4cm之间。所以,我们今天要把小正方形的边长在2.5cm到4cm之间进行细分,按0.5cm的间隔取值,即分别取2.5cm,3cm,3.5cm,4cm时,折成的无盖长方体形纸盒的容积将如何变化?请你们按照昨天所分的小组填写下面的表格:小正方形的边长(cm)2.533.54长方体体积(cm3)学生分组完成填表任务。教师请学生回答表格中的四个数据。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寻找规律活动内容:(1)请学生回答上面的表格中的四个待填数据。(2)请学生回答x的值在2.5到4之间时候,体积如何变化?活动目的:初步掌握根据体积的变化情况去确定使得体积最大的x的值所在的区间,从而找到寻求最接近的x的值方法。活动效果:形成了认知冲突后,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他们都急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教学实录如下:学生表中四个数据依次是562.5,588,591.5,576。教师(展示下面的表格)很好。现在请各位用描述一下,x的值在2.5到4之间时候,体积如何变化?小正方形的边长(cm)2.533.54长方体体积(cm3)562.5588591.5576学生从表中很容易看出,x从2.5到3.5时,体积逐渐增大,从3.5到4时,体积逐渐减小。教师如果你的这个结论正确,那么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x=3.5时体积最大!对吗?学生完全可以。教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有!上节课我从自己制作的表中发现,x从1到3时体积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