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s\up7()教材概述《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剧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这折戏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它以赶赴长亭、长亭别宴、长亭话别、惜别目送为序,展现了一卷情景交融的暮秋别离图,主要通过19支曲子,集中刻画了莺莺送别时复杂的心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莺莺的离愁别绪,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严重束缚和压制。这折戏景物描写与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烘托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和微妙的心理。曲词雅俗相济,自然而华美,修辞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实甫深厚的语言功力。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思路方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淡化戏剧情节,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教学中以文学鉴赏为纽带,以诵读为辅助,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来理解词句,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使用教具:投影或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2.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3.在鉴赏曲词的基础上改写唱词,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4.理解人物形象及“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主题。\s\up7()第1课时导语设计放音乐《梁祝》,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明确:爱情,一个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血泪辛酸。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便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万般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戏曲,走进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去品味这千古爱的绝唱。“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可以说,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有关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动你,但几句离别的诗词却可以让你潸然泪下。《长亭送别》就是这样的文字,美得让人心痛,美得让人窒息。《长亭送别》的美,美在何处?美在故事、美在人物、美在情境、美在曲词。让我们走进《长亭送别》,去品味那“辞藻警人,余香满口”的美。推进新课作家作品《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明确:《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层次,四幅画面,到长亭的路上,筵席上,吃饭后话别,最后两节是张生走后。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小组讨论,给这四幅画面命名,最好四个字。明确: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惜别目送:【一煞】【收尾】一、朗读全文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前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莺情感的重要词语。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学生读)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学生读)剧情三:母亲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