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以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斯大林模式超过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本课学习的重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评价。本课学习的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评价。二、学生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俄国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对老师发的导学案做的比较认真。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已经大体掌握,本课的学习已经有了基础。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内容和评价。过程与方法:1、利用材料,深入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运用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2、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在导入本课时使用视频剪辑技术,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俄国片段,让学生回顾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营造历史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部分:临时的办法—正确的途径—僵化的模式。使用PPT,针对本课的课标要求和确立的重难点问题,使用史料创设情境,设疑引思。本课的重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围绕这几个问题选择材料。针对每段材料和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得出相应答案。在让学生阅读材料、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做到论从史出。使用电子图表辅助教学,针对本课重难点问题,设计电子表格,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在比较中加深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课堂讨论:谈谈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的启示或领悟。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播放视频《大国崛起》观看视频利用暴风影音截取视频片段讲授利用PPT展示内容学生阅读史料图片PPT课件等合作探究探究展示PPT课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表格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比较项目设计电子表格巩固训练网络查找相关习题编制导学案提前下发课堂演练精心设计习题结构建构PPT课件展示大框架将所学内容整合,合作交流PPT课件探讨升华设计问题,引领提升各抒己见谈启示多角度认识问题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作为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涉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都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都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涉及经济政策内容较多,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枯燥难懂。因此在对本课进行设计时,整合为三部分:临时的办法---正确的途径---僵化的模式。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这几个重点问题,利用网络寻找相关史料,摘选相关材料,设计相关问题,采用设疑引思的形式,让学生阅读材料,通过自主探究、同学讨论等形式明确答案,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PPT强大的兼容功能,多向学生展示材料,在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强历史思维能力,作答时做到少说空话,做到论从史出。导学案习题的设计力求达到巩固新知、提升能力的宗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