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案第二十课《口技》年级:七年级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要求自己顺畅朗读、翻译、背诵全文。2.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掌握积累文言词语。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4.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5.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目标中1、2、3。学习难点:目标中4。学习方法:1.诵读法。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自己要顺畅诵读,以理清句意层次,并启发想象,入情入境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2.译述法。本文的场面描写形象、细腻,颇具特色。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笑貌。学生要能有表情地复述课文内容,领会行文的精妙。3.合作释疑法、质疑交流法。学前准备: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2.查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学习时数:四课时学习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艺术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的林嗣环的《口技》,就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口技》,去领略这美妙的艺术。二、自查资料助读(A级)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选自朝编的笔记小说。2.《虞初新志》:3.口技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表演技艺,有悠久历史,又叫“学象声”“哨声”“象声”等。表演者用口发出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生活活动的声音。现在的相声即从口技发展而来。口技的一部分特点仍为杂技(各种艺术表演)所保留。三、顺畅诵读课文1.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停顿、语气节奏,并标记疑难字词。2.学生轻读,根据注释掌握有关字词读音。(A级)少()顷呓语()叱()中间()曳()屋许许()声几()欲犬吠()齁()声意少()舒3.再听录音范读,后自己放声自由朗读,体会语气节奏。4.请同学们齐读,初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情味。四、疏通文意1.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A级)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⑵会宾客大宴(会:)⑶施八尺屏障(施:)⑷众宾团坐(团:)⑸妇拍而呜之(呜:)⑹奋袖出臂(奋:)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8]会宾客大宴(会:;宴:)[9]但闻屏障中(但:;闻:)[10]以为妙绝(以为:;绝:)[11]妇抚儿a乳,儿含b乳啼,妇拍而呜之(a乳:;b乳:;呜)[1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稍:)[13]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名:)[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走:)[1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2.掌握词类活用。(B级)“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原为名词),作()讲。“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原为名词),作()讲。“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原为名词),作()讲。“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原为名词),作()讲。3.比较体会词语古今不同含义。(A级)会:古义:今义:施:古义:今义奋:古义:今义但:古义:今义虽:古义:今义走:古义:今义闻:古义:今义厅事:古义:今义4.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两()儿百千()人百千()犬百()手百()舌百()口今天习惯:(词)+(词)+(词)古代习惯:(词)+(词)将(词)省略。5.学生尝试翻译全文,有不会的写出来,向同学老师请教。6.老师检查疏通情况,并做补充讲解,重点提示。7.再次结合文意朗读课文,较深理解文章内容。五:背诵全文1.记住课文注释及补充字词的意思。(A级)2.背诵全文及意思(A级)3.有表情地复述课文内容(B级)第三、四课时一、老师检查复习背诵翻译情况。请同学们认真的背诵做好准备。二、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作者结构安排意图。1.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段意。(B级)明确:全文是按照顺序来进行记叙的;可分为个部分。也就是按“”、“”、“”来叙事的。第部分:(第段)介绍(第2段)口技第部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