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和西突厥争夺西域的斗争唐初,西突厥所控制的西域地区,有许多以城郭为中心的小国。立国在今天山南路的高昌(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于阗(和田)、疏勒(喀什葛尔),是五个著名的地方政权。其中,高昌以汉人曲氏统治,那里土地肥沃、农业发展,并以汉字作通行文字,是汉代西域长史等地方长官的驻地,其居民很多是汉人。焉耆接近博斯腾湖,有渔盐灌溉之利,农牧业都很发达。龟兹人们以农、牧业为生,又精于冶铁,写胡书,盛行佛教。于阗盛产玉,纺织业发展,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疏勒的农业、纺织业、矿业均有一定发展。这几个地方政权,都是西汉即已立国的历史悠久、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均和内地有密切联系。东突厥灭亡后,高昌国王曲文泰曾到长安朝见唐玄宗,其他方国也派人到长安,要求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但是,他们的这种要求受到了控制他们的西突厥的阻隔。贞观二年(628),西突厥汗国因内乱发生了分裂,并互相攻战,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贞观四年(630)东突厥灭亡当年,尹吾(今哈密)等七城的胡人归服唐朝,唐以其地建西伊州,后改名为伊州,成为唐朝进攻西域的据点。贞观九年(635)唐太宗派军降伏了隋来以来占据今青海及新疆东南部地区的吐谷浑,打通了唐朝向西域用兵的道路。贞观14年起(640—748)唐朝经过七八年的经略,先后占领了高昌、龟兹、焉耆、于阗、疏勒等地,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这些城镇成为唐朝经营西域的军事基地,对统一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唐军俘虏了西突厥可汗,西突厥国灭亡。至此,唐朝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原来受西突厥役属的中亚诸国也都归属唐朝。唐朝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十六国之地,在乌浒河(阿姆河)以北的昭武九姓国之地(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设置了许多都督府和州。用其原来的长官统治之,并不收其赋税。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前者(分6?都督府,8州,110县,126军府)管辖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楚河以南的广大中亚地区,后者(分二州、二都护、23都督府)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游牧地区。唐统一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政治联系及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官吏,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在今新疆出土的唐代各级官府的公文状牒、官衙印章及古代渡关津时所用之凭证。由官府发给。过所(内叙明申请人的姓名、年龄、身伤、携带物品、去向、往返路途、时间等等)、契约等各类文书,充分证明唐朝对西域实施了有效的统治。儒家文化在西域有所传播。而唐朝的音乐、舞蹈、绘画、造酒等技术则深受西域影响。双方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们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唐朝统一西域,使古老的东西文化交流要道丝绸之路得以畅通,这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