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三课《百日维新》学案学习目标:识记:光绪帝变法的内容。理解:分析维新运动发展的原因和政治实践。运用:结合维新变法的内容评价光绪帝变法。学习重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学习过程:学前思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胶州湾事件”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图强,遂采纳康有为建议,下诏“明定国是”,进行变法。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这一局势,光绪帝加紧推行新政。“百日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光绪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学习知识:一、百日维新的背景1、列强瓜分中国(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俄国强占了大连、两港。(2)1898年,法国租借广州湾;英国强行租借后来被称为“”的地区和威海卫。2、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1)康有为不断上书皇帝①1897年,康有为两次上书光绪帝,由于他任职的拒绝代呈,光绪帝未看到这份奏疏,但是这份上书被传抄,并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②李鸿章等奉旨在对康有为问话,并将康有为的新奏疏转呈光绪帝。在新的上书中,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提出开制度局,商讨变法全局,高待诏所,接受天下人上书。这份奏疏后来被称为《》。③康有为还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籍;康有为的主张引起了光绪帝的强烈共鸣,坚定了他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2)维新团体的建立①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保国会,以保国、保教为宗旨。②在保国会的影响到下,保浙会、保川会、等到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爱国官员的要求;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爱国官员,甚至像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思考:如何认识张之洞等人支持变法的行动?历史纵横: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二、百日维新的概况1、开端:在康有为等到人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宣布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2、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取消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农式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发展农式商业,提倡兴办农学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许以专利;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在京城设立铁路、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裁撤驿站。(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改书院为,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到专门学堂;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组织翻译外国的书刊。(4)军事方面:精练陆海军,添造,增强海军实力;军队使用洋枪,按新法练兵;裁撤军队,节约饷银;等等。3、历史意义(1)进步意义: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这些措施的推行,有得中国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的可能性,初步支援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大开国会”、设立等主张。思考:对光绪帝没有采纳措施的认识。学习总结:学生自主总总结学习收获。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一、选择题1、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活动和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D、成立保国会等,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2、百日维新措施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C、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D、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工商业3、下列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