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导策略——北师大版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感悟白银市平川区育才小学杨玉萍轰轰烈烈的教改实验告诉我们,成功的教学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一、引导于学习兴趣引导的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做到以“情”激趣,首先自己要“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激情饱满,以自身的情趣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乐学气氛。比如在《圆的周长》教学的开始,我通过课件播放圆的欣赏图片,和着轻松、愉悦的节拍,我讲述着:圆是最美的图形,不论在自然界中,还是在人类的创造中,圆都让我们感受着它的无穷魅力,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圆的化身,随手出示直径5厘米和8厘米的圆镜。问:如果要给圆镜装上边框,你最先想到什么问题?通过创设这一简单具体的情境,诱发了主动学习的动机,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索中。二、引导于自主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学习不仅仅是要知道得到什么结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个结论是怎样得来的。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展示寻求结论的过程。我认为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空间、工具、途径,让学生利用已有学具动手操作实践,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教师再适时地给予诱导点拨,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知识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再现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自主获取知识。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先让全班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寻找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当一组学生为寻得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滚动法)而得意时,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同时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游泳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游泳池立起来滚动一周吗?”有同学说:那是不可能的。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使学生自主验证使用滚动法的局限性。过后,又进入思考。紧接着又有一组学生兴奋地汇报他们组也研究出一种好办法(绳测法)。此时我不出声,(课件出示)这是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图),它有一道圆形围墙;这是被称为“天津之眼”的摩天轮(图),它的框架也是圆形的,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些圆的周长吗?学生再次认识到用绳测法也不能测量出所有圆的周长。于是,全班同学再一次陷入沉思之中。此时,我提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学生说出是4倍的关系,那我们不妨猜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顿时,有几个同学恍然大悟,圆的直径、半径与圆周长有关系,通过直径或半径来求圆的周长就可以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到底它们有什么关系呢?”针对他们此时的需要,马上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倍数关系,从而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在这一环节中,我以“能把游泳池立起来滚动一周吗”,“能用绳测法量出摩天轮的周长吗?”两个问题诱发他们把本节课知识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产生一次又一次的认知冲突,一步又更进一步地激发他们探究本节知识的欲望,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圆的周长公式的由来。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获取知识。“不用扬鞭自奋蹄”,是的,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三、引导于探究方法荷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