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片自主的探究空间一.主题内涵科学新课标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表明《标准》强调的不仅仅是要让孩子们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探究。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老师的适度点拨引导之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到原创性的知识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因此,科学课的自主探究要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既看成学生发展的目标,又看成学生发展的过程。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一片自主的空间二、案例描述案例一:《液体的热胀冷缩》片断。学生被分成了12个小组,桌上摆放着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经过一系列实验后,学生认识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因势利导地问“其他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故作疑惑状;“那怎么办?”小李说:“我们也可以像水的实验一样试试其他的液体呀!”她的回答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赞同。教师见“时机成熟”,就对学生进行了分工并指出了实验的方法。“1-3小组研究黄酒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本领,方法是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黄酒加热;4-6组研究酱油,用蜡烛给锥形瓶里的酱油加热;7-9组研究红墨水,把盛有红墨水的小药瓶放在热水中;10-12组研究酒精,用热毛巾捂住装有酒精的烧瓶。手冷则放在统一规格的冷水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了……案例二:《一杯水的观察》片断。学生分成12个小组,各组桌上摆放着水槽、塑料杯等实验器材。师:今天,我们研究什么?生:研究水。师:如果让你研究水的话,你准备研究哪些问题?生:我想研究水是怎样产生的?生:以前我们上过“水”,有些同学说水是透明的,但是老师说透明不一定是水,我想研究水到底是不是透明的?生:我想知道水能为人们做些什么?生:我认为可以研究哪些动物怕水?师(面露难色并打断了学生的回答):今天给大家准备的东西并不多,要研究关于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困难。我们就来研究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观察和认识水?小组讨论方案。学生讨论开始……案例三:《指纹》片断。学生分成12个小组。桌上摆放着留有指纹的各种材料。学生已经认识了指纹,并且能用各种方法取下指纹。师:关于指纹,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生:我想知道每个手指上的指纹是不是都一样?生:我想知道我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生:指纹是怎么产生的?生:指纹有什么用?生:我的指纹和老师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师:各组确定准备研究的问题。并将研究方案写下来。小组成员研究的问题研究过程方法研究的结论我们还想研究的问题十分钟后各组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案例四:《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片段。当马铃薯在水中不同的沉浮情况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提问:看来引起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是水不一样,可是看起来这两种水都是无色透明的,你能想个办法证明这两种水真的不一样吗?”一问激起千层浪,教师的问题立刻引来了学生的一片热烈的讨论声.“我想既然看不出来,那么尝一尝不就行了吗?”马上有人出来“指正”道:“不行,这样不卫生!你又不知道水里放着什么。”“两种水不一样,我可以称一称,比较一下它们的重量是否不同。”“我觉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水可能是盐水,你们知道吗,人躺在死海里是不会沉下去的,因为死海里有很多很多的盐。如果把水晒干,水蒸发了,盐就留了下来。”“晒的时间太长了,一节课时间来得及吗?这样的话课都不用上了!”“我有办法,干脆用火烧吧!”当教师正准备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进行加热时,一个小女生怯生生的站了起来,轻轻的说:“老师,如果我能够做出一杯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话,那么也可以证明这两杯水不一样呀?”这个小女生的回答可是教案中没有设计到的。站在讲台前的教师暗自着急,情急之中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说:“妈妈和我做过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实验,我想如果我能做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那不就可以说明两种水不一样吗?”她的话立刻引来了其他同学的赞同。原来的教学环节打乱了。3秒钟后教师回答道:“你们小组可以尝试着做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