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1.归纳“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欣赏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重点:1.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能说明以花喻人的含义。2.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1.阅读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补充下面卡片内容。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其创立的理学提到了极高的地位。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颐(yí)蕃(fán)濯(zhuó)淤(yū)涟(lián)亵(xiè)噫(yī)鲜有闻(xiǎn)3.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生长于污泥之中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艳。(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4.整体感知,填写下表。《爱莲说》ەۖۖۖۖۖۖ۔ۖۖۖۖۖۖۓ花之可爱ەۖۖۖ۔ۖۖۖۓ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ەۖ۔ۖۓ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人之感叹ەۖ۔ۖۓ菊: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写法:托物言志、衬托品格: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问题一:一读,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读通文章,读出感情。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法指导一: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问题二:二读,疏通文义,感知文章。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1.词类活用,解释下列词语。(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2.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学法指导二:由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问题三:三读,明晓内容,理解文章内容,读出感情。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质朴;(2)从体态芳香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端庄。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描绘莲的语句所代表的可贵品质。莲花代表的高贵品质:“不染”——质朴,洁身自好;“不妖”——高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胸怀豁达,品行无邪;“香远益清”——美德广布四方;“不可亵玩”——威严庄重不可亵渎。问题四:四读,品味妙处。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分别用“菊”和“牡丹”来做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喜爱不同的花,表明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既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问题五:如果有人告诉你,他虽然整天和一群不务正业的学生鬼混,却仍能学业有成,品行端正,你相信吗?示例:(1)不相信。我见过一些学习懒散却成绩优秀的“天才”式学生,但若要用品行端正来形容他们,我觉得好像不太合适,因为他的性格或多或少受到了不良习气的影响。(2)相信。有多少出身卑贱低微、成长于不良环境的人,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具有高尚的品格啊。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面对饥饿,他身边许多人都选择吃人来维持生命,而他却不为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