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教案VIP免费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教案_第1页
1/4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教案_第2页
2/4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教案_第3页
3/4
4.2种群数量的变化3教学目标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重点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难点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时间设计意图个人备课一、检查预习检查世纪金榜自主预习【45】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三、推进新课1、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A.内部/直接因素:出生(死亡)率、迁入(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B.自然/间接因素:空间、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自然灾害等。C.人为/重要因素:对野生生物的乱捕滥猎、对种群数量的人工控制(2)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增长,稳定,波动、下降等。(3)影响结果: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在不利条件之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为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3)有利于合理利用及保护野生生物资源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步骤3130检查预习情况,为讲解新课铺垫。导入新课,口述学习目标讲授分析,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③实验结果分析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在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2)每天取样的时间要保持相同,并做到随机取样。(3)若取出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增加稀释倍数。(4)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类似于“样方法”)。⑤酵母菌的计数及计算(血细胞计数板)(1)血细胞计数板。用优质厚玻璃磨制而成,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2个相同的计数池。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支持柱,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mm的计数池,如下图:计数池有长、宽各3.0mm的方格,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面积为1.0mm2,其中,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用单线划分为16个小方格。(2)计算方法。中央大方格中位于正中及四角的5个中方格是计数区域,5个计数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总数为N,取其平均值求得一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N/5),由此计算中央大方格中的酵母菌总数为(N/5)×25,由于1mL=1000mm3,则稀释倍数为B的1mL菌液中的总菌数=(N/5)×25×10000×B。四、课堂训练例: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和预习完成课时作业本“课时作业十三”6当堂训练,检测41知识运用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教学反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绿洲书城+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从事历史教学,热爱教育,高度负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