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想:毋庸讳言,在当下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时间投入是相应较少的,古典诗歌的学习则更是以背代赏、囫囵吞枣。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抓住诗歌体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一些赏读的技法和路径,教师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的诗歌单元分为三个部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可见意、境、声是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分层鉴赏的同时又兼顾诗歌特点古典诗词的主要特色是文思和音律。音律的习得需要学生感受一些古代的吟咏法,文思的习得需要学生懂得一些入境入情的方法。“声情吟赏教学法”便是基于此的一种尝试,这需要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的储备与反复吟诵的实践,以激趣、晓声、授吟、悟情四步骤环环相扣,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有效地接近诗韵诗情的内核,并尝试给学生搭建吟咏平台,让学生徜徉诗律,身临诗境,进而妙悟诗味。助读材料:《赠孟浩然》(李白)、《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闻一多《孟浩然诗论》名句。教学目标:1.声情诵读,歌咏诗韵。2.喧寂对比,细品语言。3.感受形象,探寻幽情。教学过程:导入:课间入课堂。课前播放教师演奏古琴视频,营造氛围,让课间的喧境入课堂的寂境。同学们,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此刻让我们忘记窗外盛夏的炎热,来一次诗意的行走吧。设计意图:课堂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炫技煽情,怎样和学生一起进入诗境,才是读诗的重要环节。环节一:吟“歌”:平仄之中咏诗韵㈠诵读要领:学生齐读《夜归鹿门歌》。(板书“夜归鹿门”)你觉得刚才读的怎么样?好在哪?要注意什么呢?㈡比读诗文:昼已昏,钟鸣山寺。渔梁渡头上,人争而喧,随沙岸而向江村。余亦乘舟,归于鹿门。皓月照,树烟开,忽到庞公栖隐处,中有岩扉,松荫三径,漫漫山间,长寂寥也,惟有幽人,自来去矣。引导学生比读,领悟诵读要领,再齐读。除了停顿、节奏,读文和读诗有何区别?㈢平仄韵脚:检查学生预习作业,按第一句的形式“平仄平平仄仄平”标注平仄。平声的字怎么读?仄声的字呢?引导学生揣摩诵读,体会平长仄短特点。那韵脚(末字)该怎么读呢?学生试读,探讨诗题“歌”的古体诗歌行体特点。(板书“歌”)引导学生读出平长仄短,平扬仄抑,感受诗韵。设计意图:诗的音韵美从古体诗就已慢慢得以体现,而诵读法是最好的再现途径。环节二:入“境”:喧寂之间品诗境读内容,品语言。㈠江边人争喧: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再次展示。了解了内容,我们知道诗主要描述了两处地点、两个场景——(板书“江边”和“山中”)。江边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讨论感受世人回家的归心似箭,众人争渡的人声嘈杂,渡口喧闹的尘世纷繁。㈡山中余自寂:诗人从江边到了山中,他又看到和听到了什么呢?这一幅画面,有怎样的意境?学生诵读研讨,不断交流,师生补充,结合板书小结:江边,世人争渡,归心似箭,人声杂喧——意境热闹、纷杂。山中,钟声悠然,夜月皎洁,天地自寂——意境清冷、幽深。(板书“人争喧”和“余自寂”)诗人欣赏哪一种?可以只写后者,为何还要写喧境?运用了何种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的内容到写法的鉴赏。然后追问:运用对比手法的用意何在?学生讨论后明确:反衬,强调,世人的“争”与“向”,恰表明他内心的坚定,对世俗的排斥,对隐逸的向往。让女生齐读前四句,男生齐读后四句,在内容和技法的讨论后指导学生读出喧寂诗境。设计意图:课堂中重视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还原法——在变化中话蕴藉;比较法——于对比处穷无垠。在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提高的同时,以不同的解读方式领略诗的“境”。环节三:觅“迹”:行色之际悟诗情读形象,悟诗情。人大多热衷热闹的环境,少数人却追求环境的清冷。如果是你们,会喜欢哪种?哪几句是诗人的行为?学生明确后齐读:余亦乘舟归鹿门、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去除虚词,把七言变成五言。㈠余亦乘舟归鹿门/乘舟归鹿门亦,指事字,正面立着的一个人,两臂之下的两个点儿就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就是腋下。这也就是亦的本意:并、一起。少了“亦”,少了什么心境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