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献刀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跋扈(báhù)2.社稷(jì)3.骁骑(xiāo)4.酌酒(zhuó)5.暗忖(cǔn)6.掣刀(chè)7.惶遽(jù)8.隐讳(huì)(二)多音字1.弄2.间3.丧4.解5.薄6.屏7.觑8.宿二、写准字形1.2.3.4.5.6.三、用对词语1.形迹行迹例句民警巡逻至清和街与普庆路交会处时,见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民警们追踪此人的行迹,将其控制,经深入盘查,这名男子竟然是盗窃惯犯。辨析形迹:举动和神色,痕迹、迹象。行迹:行动的踪迹。《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全书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献刀》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不听大臣劝谏,仍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十常侍一伙覆灭,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将皇帝迎请回宫。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骑军马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摆宴会,遍请公卿,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国相,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越骑校尉伍孚欲杀董卓,未果,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2.隐讳隐晦例句①中央巡视组查出问题,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指名道姓,不必隐讳,这不是侵犯个人隐私。②今天下晚自习时,同桌说的话太隐晦,搞得我一头雾水。辨析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隐晦:(意思)不明显。四、古今异义1.如有驱使古义:使唤今义:推动2.此吾所以哭也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3.卓遂令遍行文书古义:公文,文告今义:文秘人员4.老母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五、一词多义1.间2.因3.恨4.顾5.适6.而7.负8.发六、词类活用1.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使动用法,使……受委屈2.卓然其行意动用法,以……为正确3.策马便行名词作动词,用鞭子赶七、文言句式1.王允设宴后堂(状语后置)2.恐董卓见疑(被动句)3.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判断句)4.悬之都门(省略句)5.丞相何在(宾语前置)6.孟德何为(宾语前置)7.将欲何往(宾语前置)8.感公忠义(被动句)9.操告以前事(状语后置)10.适才误耳,今何为也(宾语前置)章回体小说鼻祖——罗贯中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还创作杂剧。作品:小说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与施耐庵合著《水浒传》等;剧本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代表作是小说《三国演义》。评价: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家,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朝纲混乱,董卓弄权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董卓趁机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图谋铲除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本文通过“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等一系列情节,刻画出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尤其是“献刀”“杀伯奢”两节,更是将曹操的诡谲多变、多疑嗜血的本性活化出来,使一个随机应变、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曹操立在了读者面前。赏情节1.试概括本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明确]①曹操借刀;②曹操献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