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环境问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设计思路】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主线,发展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科学概念,又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处理人地关系的准则。鉴于此,正确的人地观与发展观已成为高考考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核心论题。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回顾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复习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建构“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和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第1课时: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教学目标】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图示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利用近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重难点分析】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是重难点。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解决现实世界的生产、生活问题。1.教学重点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理解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发展人主动适应环境人试图主宰自然环境人被动适应环境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历史演变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基本原则内涵循环经济适度消费模式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之路我国基本国情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中大国中国可持续发展图1【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考向分析投影展示近年来江苏高考题中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内容和题目。分析试题涉及的考点,理解高考试题中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问题的切入点和重难点。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运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高考考点,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①朗读考试要点;②说出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理解简要分析考试要求。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有的放矢的能力。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考点诠释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探究活动1:读图2,完成相关问题,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关系。图2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认识图中各部分的含义:(1)明确内圆与内、外圆之间的圆环空间所表示的含义。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内、外圆之间的圆环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2)明确各组箭头表示的含义。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表示指人类将和(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图2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箭头⑥⑧表示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包括良性和恶性影响)。(3)结合图分析,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从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上看,在①②过程中,能引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