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向学生介绍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社会稳定);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促进经济发展);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提高军队战斗力)。引出问题:商鞅是什么样的人物?商鞅变法有哪些内容?(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合作探究】1:商鞅是如何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1、商鞅其人: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未受魏惠王重用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1)献策:秦孝公求贤,商鞅投奔秦国,建议改革变法,富国强兵。(2)受到重用,主持变法。商鞅被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B356和B350年两次变法。(3)功勋卓著。晋爵大良造,赐封于商,故称商鞅或商君。小结: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聚焦学思之窗:阅读“学习之窗”: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1)战国时代的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2)王道即儒家治国理论(以礼治国,实行仁政),不符合时代要求。(3)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变法改革,以法治国),符合孝公称霸需要。用心爱心专心1认识: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进程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合作探究】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经济——“以农求富”(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①含义:“开”:重新设置;“阡陌”:纵阡横陌,是井田中间的灌溉渠和道路;“封疆”:是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②实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③作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2)重农(本业)抑商(末业),奖励耕织①措施: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经营工商陷于贫困者全家投入官府为奴隶(P23“奖励耕织”砖画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②重农抑商政策(崇本抑末):积极: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统一度量衡①措施: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P23“商鞅方升”是一种量器)。②作用: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①措施: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依照爵位高低占有田宅、奴婢;严禁私斗。②“私斗”:即邑斗,指奴隶主间为争夺土地财产发生的带有血亲复仇色彩的私斗。不准私斗旨在削弱奴隶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③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