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沁园春雪》看阅读教学“三要素”余映潮老师曾撰文指出阅读教学有三个要素:诵读、品析和积累。笔者在上《沁园春雪》一课(第五届“中华杯”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力求贯彻这“三要素”,细数如下:这节课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导入:检查字词预习、诗人毛泽东豪迈词风介绍,明确本节课任务与学习方式。2、诵读:读好节奏;读出延长音;读准顿音。3、品读:一品“望”,再品“惜”,三品“还看今朝”。4、轮读:在一遍诵读中分男生、女生领读,男生、女生齐读,分组轮读。我在导入的时候问学生知道的作者的情况,他们都集中在毛泽东是领袖、是政治家上,这样自然引入了毛泽东诗人身份的介绍和《沁园春雪》写作背景,进而引出毛泽东词风“豪迈”的把握,以下的环节也是紧紧围绕“豪迈”展开,形成了整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又一条情感线索。(一)“诵读”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朗读(诵读)教学的教学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朗读技能,而且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增强语感,获得知识,活化思维,提高言语能力,获得包括“朗读”、“诵读涵咏”在内的良好读书方法,直至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换言之,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独特作用,非其他语文教学方式所能取代。老师们都很重视朗读教学,诗歌教学更是紧扣朗读,但纵观很多课例,朗读教学很“虚”,无非是老师“范读”,学生“模读”(模仿着读),有的则把朗读和字词句篇的品味杂糅在一起,当然要联系,却不可整节课始终并行,当进行朗读教学时,品味语言是手段;当进行语言品味时,朗读则成了手段。“杂糅”只会是目标“虚化”。笔者根据词的文体特点,从三个方面依次进行了诵读指导: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好领起词的延长音;读准韵脚的顿音。具体指导“读出节奏”时,让学生根据方明老师的朗诵划出节奏:师:没有对比就没有音乐,没有对比就没有词,没有对比也就没有词的诵读。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话。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师:只有“五百里”。重音在“北国”、“千里”;“万里”要轻一些,形成对比音,“飘”要读出雪花飘舞的轻盈来。请你再来一遍。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师:(范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掌声)“读出延长音”、“读准顿音”的教学则结合领起词的领起内容和词的韵脚进行引导。同时让朗读与诗歌的情感体验并行,想象与创造交织。生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师范“须”)师:“须”是什么意思?生:“等到。”师:还没有真的来到,既要读出“要等到”,更要读出“一定会到”的意味。什么样的“妖娆”的江山呢?(出示图片后,面对图片齐读“须晴日……”)……师:诵读的第三点是读准韵脚的顿音。词的韵脚是指词的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他们是押韵的,这首词韵脚是(生答:飘、滔、高、娆;腰、骚、雕、朝。押“ao”韵),诵读时要一字一顿,读出顿音。三点指导结束后,老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这个环节暂告结束,接下来是品析环节,过渡语是这样:师:刚才我们通过诵读领略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豪迈风貌;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走到词的文字里面,通过品析进一步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魅力。(二)诗歌语言高度精炼,容量深广,往往一字传神。鉴赏要根据诗歌的自身特征去进行,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只要遵循这一规律,正好比沿着河水寻找它的源头,不管作品的文情如何幽深隐微,也必定可以把它弄明白。“品析”自然成了不可或缺的鉴赏手段,实践中我们的课堂品析有很强的随意性,有的让学生找自己认为很有深意的,看似“民主”,实则学生找的不是非重点,就是自己已经“意味”到的。还有满堂摸鱼,把个文本弄得七零八落。笔者本节课的品析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一个词品析开去。例如,由“望”品析开去:师:毛泽东在上阕中“望”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从气象上看有怎样共同特点?生:“长城”、“大河”。师:还有。生:山、原师:山脉、高原,连起来称“脉”。生:这些景物的共同气象是“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