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比较区分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2、利用实物和图片观察,了解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3、通过活动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图片、实物和探究活动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图片、实物和探究活动培养结构和功能关系的实事求是态度,和保护植物的情感。【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根有哪些功能?--固定和吸收。[追问]: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通过茎来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茎的结构吧。一、茎的结构1、茎的分类:出示四种茎的实物和幻灯图片,【提示】按照生长方式的不同来区分。(可采取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的教学方式),逐一小结并板书:茎的类别特点代表植物茎和环境的关系直立茎茎较硬,能直立杨梅、无论茎呈现什么特向上生长甘蔗、白菜点,都能使叶更好地伸展在空中,接受阳光,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草莓、甘薯攀援茎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而“直立上升”葡萄、黄瓜、南瓜、丝瓜缠绕茎茎本身缠他物“上升”牵牛、常春藤、菜豆2、茎的结构:【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⑴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树皮、木质部和髓。⑵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⑶烧瓶较易剥下来。木质部: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说明: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具有形成层。所以茎能加粗。韧皮部:筛管:输导有机物。树皮:具有保护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至少会影响茎中有机物的运输。树干会加粗,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学生实验】观察木质部的结构【读图】年轮1、数一数年轮,判断该植物的茎生长了多少年?其中,哪年生长比较快些?当时的气候怎样?哪年气候比较恶劣,不适宜植物生长?有没有连续几年的气候特别干旱或特别湿润?年轮上的“斑点”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二、水分、无机盐的运输【引入】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运输的,茎是如何把它们运输到其它部位的呢?【实验】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说明: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导管切口横截面积大一些,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放在阳光下照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木质部的中央变成了红色。纵切枝条,看到红色越往上颜色越浅。实验结论:说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央的导管,且一般是自下而上进行的。三、有机物的运输【引入】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了少部分留在叶肉细胞外,大部分需转送到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去。有机物在茎中是作用运输的呢?【实验】观察有机物的运输实验说明:⑴选取柳枝,是因为它容易在水中长出不定根,且它的外树皮特别容易进行“环割”处理。⑵实使用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供植物生长需要。⑶在培养过程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不能超过环割处的下端,否则也会使环割处愈伤组织产生不定根,干扰实验效果。⑷“放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