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1.结合资料,判读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区域认知】2.结合资料,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综合思维】3.结合资料,说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并解释其缘由。【地理实践力】4.结合身边地理事物和现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人地关系特点原始文明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适应自然农业文明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工业文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社会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生态文明生产力极度发达人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易误辨析]1.原始文明时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物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突出。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始文明时期,人口数量少,人们的生产活动规模较小,影响强度不大,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2.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进步。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的。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知识清单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转变观念(1)需要转变的观念消费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2)意义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深刻的,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2.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2)市场行为: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应调整传统的商品模式,尽可能地满足绿色发展需要。(3)公众行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应注重绿色消费、保护环境。3.发展绿色科技: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4.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历程。拓展释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内涵作用内容和要求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拓展释疑:循环经济(1)含义:(2)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①工业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即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②生态农业: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以生态经济效益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任务清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情境探究[情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探究]该观点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提示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思想。素养凝练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原始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三个发展时期,各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都不同,具体分析如下:时期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原始文明时期极为低下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的破坏,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崇拜、依赖自然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增大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