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九年级下语文《三块钱国币》教案11教学目的:1、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2、鉴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3、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设想:学习本课,在前两篇教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能,利用这个剧本给他们一次大胆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在教师有机的指导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鉴赏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并能写出有条理的鉴赏文章。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及相关资料简介(5M)1、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职。2、关于独幕剧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二、熟悉情节矛盾冲突,为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10M)1、剧情概括——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住在同院的大学生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口角。杨气急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无可奈何地送上三块钱国币,完成全剧。(剧情简单)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铺盖该不该押,杨与吴正面交锋。高潮:第三次交锋,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2、矛盾分析——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矛盾集中,结构严谨)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另:顺势总结本文构思的艺术特色三、通过舞台提示和情节鉴赏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20M)吴太太:自私吝啬,尖酸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2>开场就指桑骂槐的不停的唠叨——出言不逊,尖酸刻薄,得礼不让人。3>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就逼一个身上只有三毛钱的下人赔偿三块钱国币——自以为有道理,富有但吝啬小气,缺乏同情心的阔太太。4>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胡搅蛮缠(得礼不让人,无礼搅三分),泼辣狡辩。5>她听到杨长雄说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便不依不饶,一逼再逼,甚至谩骂:“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蛮横粗俗的泼妇骂街;得礼不让人,尖酸刻薄。杨长雄:有正义感、同情心,机智幽默,能言善辩。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袒护包庇),可杨长雄坚持正义,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2>为李嫂抱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论情,说理,讲势,争辩说李嫂是个“低级穷人”,赔不起,再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仗义执言,这就反被动为主动,彻底驳倒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