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手法。2、品味文章的语言。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学习象征、反问、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2、简介作者(1)让学生起来介绍。(2)明确: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二、整体感知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学法指导:可让学生在听读配乐朗诵或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抓住标题中“礼赞”一词的意思,找出文中与标题照应的关键语句,结合这些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明确]:(1)“礼赞”是“崇敬”“赞美”的意思。可见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喜爱之情。(2)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三、交流互动1.你能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白杨树的吗?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找出来的关键语句,单独朗读几遍,关注句中的“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这样就不难归纳出写作顺序了。[明确]: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的。这说明对白杨树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2.那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呢?学法指导:(1)找出描写白杨树的段落。(2)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3)小组合作归纳这几段分别所写的内容。[明确]:(1)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2)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外部形态: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参天耸立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3)小结:这几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四、质疑交流1.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圈点出写景的相关词语,如“绿波”“无边无垠”等,回顾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段描写的目的。[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交待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歌曲《小白杨》,说一说歌曲中小白杨的象征意义。(哨所旁日夜守侯祖国大门的哨兵)二、细读品味,明确意义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白杨礼赞》,难道我们的文学家矛盾就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不是)原来它和歌曲《小白杨》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那么课文哪几段集中体现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七八段)A、找出最典型的句子。(四个反问句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B、生齐读四个反问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这四个句子逐渐深化的表达效果。C、这一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