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习目标定位]1.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2.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生存的威胁。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理解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时期全部灭绝部分灭绝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古老两栖类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中生代末期恐龙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2)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1)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2)实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导致全球变暖。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2)不利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3)启示: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思考1.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答案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导致了某些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生物灭绝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超过自然扰动的程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案这种说法不对。科学家们认为,在10年和100年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达到了可与自然扰动相类似甚至更强的程度。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的作用还相对较小。探究点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探究活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引起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简述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变化及变化的原因。(3)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请回答: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获得的途径有哪些?答案(1)太阳辐射的变化(或太阳活动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2)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3)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反思归纳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演化关系探究点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探究活动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城镇示意图”,分析人类开发利用不当产生的问题。(1)林区过度采伐森林→____________________→水土流失→______________→水害。(2)在林区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________→水土流失。(3)上游用水量剧增→河流径流量________→河流自净能力减弱。(4)河沙开采过量→河床堤岸____________→河岸后退→水害。(5)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海水入侵。(6)河流径流量减少、海水入侵→河口____________→航道变浅。答案(1)森林覆盖率降低(或植被减少)河湖泥沙淤积(2)砍伐森林(3)减小(4)坍塌(受损)(5)地下水水位下降(6)泥沙淤积解析首先分析题干,明确该城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本地区过度采伐森林,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易引发水土流失现象。又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河流径流量大,容易形成水灾,而冬春季节少雨,易出现干旱。如果上游用水量剧增,必然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小,河流净化能力减弱,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若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