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2.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3.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和平之旅”。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运用: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阅读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2.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2.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重点】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教学难点】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直观演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设置:课前3分钟时,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播放乐曲《我的中国心》,同时并在课件上展示台湾风光图片。多媒体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和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作品《七子之歌——台湾》《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七子之歌——台湾》闻一多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教师提问: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学生回答:强烈的思乡之情;台湾还没有回来。教师过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人为地造成了现在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台湾问题”。建国五十多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历史的使命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时,我们要怎样才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呢?怎样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二、讲授新课情境营造:遥远的海岸,北归的候鸟,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意在突出这样一个主题——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祖国统一。教师提问:为完成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什么方针呢?学生回答:“一国两制”。板书: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多媒体播放:《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看法》。教师提问:(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也就是说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学生回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教师提问:什么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理论形成的过程如何?这一理论又是怎样得到实践的?让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根据教师提示的五个关键词“雏形”、“萌芽...